1  2  3  4  5  6  7  8   Contents

怎樣尋找質數?

        我們要如何找出N以內的所有質數?

        首先,在紙上寫下1, 2, 3, , NN個數。接著,將除了2以外,所有是2的倍數的數劃掉;然後,2之後第一個沒有被劃掉的數是3,於是再劃掉除了3以外,所有是3的倍數的數;在3之後,第一個沒有被劃掉的數是5,所以要劃掉除了5之外,所有是5的倍數的數;以此類推,一直到為止(因為對於一個大於的數m而言,2m2的倍數,3m3的倍數,4m又是2的倍數,…,一直到 (m – 1)mm – 1的倍數,它們早就被劃掉了,而m2 > ()2 = N,所以也不用考慮了)。於是,紙上還沒被劃掉的數,除了1之外,都是小於或等於N的質數。

        以N = 100為例,可以得到下表:

        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檢驗一個整數N是否為質數:若所有小於或等於的質數都無法將N整除的話,N就是質數。但是當N很大的時候,要一一找出並檢驗所有小於或等於的質數是否可整除N就變得很繁複了,現在都將這種工作交給電腦來做。 

        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好像沒有什麼規則,為了研究質數的分佈情形,數學家用π(n)(這和圓周率沒什麼關係!)來表示小於n的質數個數。我們知道π(10) = 4,那麼π(100)呢?

        非但如此,由歐幾里得的定理,我們知道,隨著n的增加,π(n)值也不斷增大(意思是:若mn,則π(m)π(n)。)
 

        卡達迪(Cataldi)和費馬(Fermat)證明了:

「如果2n – 1是質數,則n必為質數。」

<證明>

假設n不是質數,則n可寫成兩個因數的乘積n = r × s
於是
2n – 1就成了
2 rs – 1 = (2 r)s – 1
= (2 r – 1)( (2 r)s-1 + (2 r)s-2 +
+ 1)
因此
2n – 1不是質數。
所以,若
2n – 1是質數,n必定為質數。
 

        我們將2n – 1Mn表示,稱為麥爽數(Mersenne number)。然而,若n是質數,Mn = 2n – 1並不一定就是質數。如:M11 = 211 – 1 = 2047,可以被分解為23 × 89。目前,我們只找到三十多個是質數的麥爽數;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相信是麥爽質數有無窮多個。

        早在二千多年前希臘人就發現M2 = 3M3 = 7M5 = 31,和M7 = 127是質數,這些n都還不大。但是n愈大時,要找新的麥爽質數就愈困難,因為後一個Mn’與前一個Mn差距愈來愈大,例如:第14個麥爽質數是M607183位數),第15個麥爽質數是M1279386位數),它們相差多少倍已經不是可以用億或兆來衡量的了。
 

        1930年,美國數學家列默(D. H. Lehmer)把法國數學家魯卡斯(E. A. Lucas)在1876年發現來判別Mn是否為質數的快速檢驗法改進成了有名的:

「魯卡斯和列默檢驗法」

s1 = 4, s2 = 42 – 2, s3 = s– 2, , si + 1 = s– 2, …,

得出一序列 {s1, s2, s3, s4, } = {4, 14, 194, 37634, }

則對於p3,麥爽數Mp是質數的充分必要條件是sp - 1能被Mp整除。
 

例如:M3 = 7s2 = 14,而s2 ÷ M3 = 14 ÷ 7 = 2
      
     M5 = 31s4 = 37634,而s4 ÷ M5 = 37634 ÷ 31 = 1214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只用到乘法和加、減法的運算,而不須要一個一個找出所有小於或等於的質數,再一一檢驗是否會整除Mn。以後人們就用這個檢驗法並藉由電腦的協助找到了許多麥爽質數,如下表:

 

排序

n

位數

年份

發現者

1

2

1

古代

 

2

3

1

古代

 

3

5

2

古代

 

4

7

3

古代

 

5

13

4

1461

Reguis 1536, Cataldi 1603

6

17

6

1588

Cataldi 1603

7

19

6

1588

Cataldi 1603

8

31

10

1750

Euler 1772

9

61

19

1883

Pervouchine 1883, Seelhoff 1886

10

89

27

1911

Powers 1911

11

107

33

1913

Powers 1914

12

127

39

1876

Lucas 1876

13

521

157

1952

Lehmer 1952-3, Robinson 1952

14

607

183

1952

Lehmer 1952-3, Robinson 1952

15

1279

386

1952

Lehmer 1952-3, Robinson 1952

16

2203

664

1952

Lehmer 1952-3, Robinson 1952

17

2281

687

1952

Lehmer 1952-3, Robinson 1952

18

3217

969

1957

Riesel 1957

19

4253

1281

1961

Hurwitz 1961

20

4423

1332

1961

Hurwitz 1961

21

9689

2917

1963

Gillies 1964

22

9941

2993

1963

Gillies 1964

23

11213

3376

1963

Gillies 1964

24

19937

6002

1971

Tuckerman 1971

25

21701

6533

1978

Noll and Nickel 1980

26

23209

6987

1979

Noll 1980

27

44497

13395

1979

Nelson and Slowinski 1979

28

86243

25962

1982

Slowinski 1982

29

110503

33265

1988

Colquitt and Welsh 1991

30

132049

39751

1983

Slowinski 1988

31

216091

65050

1985

Slowinski 1989

32

756839

227832

1992

Gage and Slowinski 1992

33

859433

258716

1994

Gage and Slowinski 1994

34

1257787

378632

1996

Slowinski and Gage

35

1398269

420921

1996

Armengaud, Woltman, et al.

36

2976221

895832

1997

Spence, Woltman, GIMPS (Devlin 1997)

37

3021377

909526

1998

Clarkson, Woltman, Kurowski, GIMPS

38?

6972593

2098960

1999

Hajratwala, Woltman, Kurowski, GIMPS

39?

13466917

4053946

2001

Cameron, Woltman, GIMPS (Whitehouse 2001)

 

       以1979年發現的M44497為例,這個13395位數的新麥爽質數是由一位二十五歲的小伙子史洛汶斯基(D. Slowinski)發現,他使用一台每秒能做八千萬加法和乘法運算的電腦Cray找到這個數。四年後,他又用Cray電腦找到一個新的麥爽質數,共花費二百多小時的電腦計算時間,如此龐大的計算,就算是一個心算很好的數學家,恐怕得花上幾萬年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還不確定在M3021377M6972593之間,及M6972593M13466917之間是否還存在其他的麥爽質數,只能暫時稱M6972593M13466917為第38個與第39個麥爽質數。

        近年來電腦運算的速度愈來愈快,更方便尋找最大的麥爽質數。欲知目前最大質數的情況,可由以下之網址查尋:http://www.utm.edu/research/primes/largest.html

 

Previous   Next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