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Contents

餘桃之罪

        有這麼一句成語:「餘桃之罪」,就是「吃剩桃子的罪名」。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成語的典故,是源自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

        古代,衛國國君十分疼愛一個名叫彌子瑕的少年。有一天,彌子瑕聽說故鄉的母親生病了,心急如焚,便偷偷乘坐衛君的馬車,回去探望母親。然而,根據法律,沒有經過國君的允許,擅自乘坐國君馬車的人,是要被鋸斷雙腿的。所有的臣子都請衛國國君將彌子瑕繩之以法,衛君卻說:「算了吧!知道可能會失去雙腿,仍堅持要去探望母親,他的孝心真是令人感動啊!」就這樣,彌子瑕犯了錯反而被稱讚呢。

        又有一次,衛君和彌子瑕到果園散步,彌子瑕吃到一顆很甜的桃子,就把這顆自己已經咬了一口的桃子遞給衛君說:「這顆桃子非常甜喔,給您吃!」看到這種情形的臣子們都愣住了。「大膽!竟敢拿自己吃剩的桃子給國君吃!」「對國君如此不敬,還想活命嗎?」然而,衛君卻笑著說:「沒有這麼嚴重嘛!好東西願意與人分享,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情操啊?」衛君再次原諒了彌子瑕。

        但是,彌子瑕長大成人後,衛君就不再疼愛他了。有一天,彌子瑕因為一件芝麻小事被衛君責罵:「哼!以前你偷坐我的馬車,還拿吃剩的桃子給我,犯下如此嚴重的罪行,你還有什麼好說的?來人啊!把他拉出去嚴加處分!」

        對於彌子瑕把自己吃剩的桃子遞給國君這件事,衛君完全是憑著自己當時的情緒來處理,因此最初不把它當一回事,後來卻認為彌子瑕罪不可赦。

        「餘桃之罪」就是指這種「完全按照自己當時的情緒所定的罪」。

 

(取材自『謝謝你,邏輯!』,稻田出版)

﹏﹏﹏﹏﹏﹏﹏﹏﹏﹏﹏﹏﹏﹏﹏﹏﹏﹏﹏﹏﹏﹏﹏﹏﹏﹏﹏﹏﹏﹏﹏﹏﹏﹏

 

        邏輯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客觀的判斷,但我們有時難免會被自己的情緒或個人經驗所影響。邏輯的故事說到這裡,希望各位不要落入自我矛盾的陷阱裡。

        最後,我們討論一些常用的論證法則。

        所謂邏輯論證就是由前題出發(前題中的所有命題皆為真)遵守邏輯法則做判斷而得到結論。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邏輯論證法則:

選言添加律
Disjunctive addition

p
*
pq

q
*
pq

連言簡化律
Conjunctive simplification

pq
*
p

pq
*
q

連言添加律
Conjunctive addition

p
    q
*
pq

析取律
Dilemma: proof by division into cases

pq
    pr
    qr
*
r

矛盾規則
Rule of contradiction

~pc
*
p

假言三段論
Hypothetical syllogism

pq
    qr
*
pr





正前律
Modus ponens

(拉丁文的意思是“
method of affirming”)

pq
    p
q

負後律
Modus tollens

(拉丁文的意思是“
method of denying”)

pq
    ~q
*
~p

選言律
Disjunctive syllogism

pq
    ~q
*
p

pq
    ~p
*
q

 

        以下有兩個推理遊戲(取材自Discrete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by Susanna S. Epp),請試著利用上面的論證方法找出答案:

1. 君子國?小人國?

小島上有兩個國家:君子國的人只說實話,小人國的人只說謊話。有一天,你在這個島上遇到兩個人,他們告訴你:

      A說:「B是君子國的人。」
      B
說:「我和A來自不同的國家。」

A, B到底是哪裡人呢?

 

2. 眼鏡在哪裡?
早上你要出門上課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沒帶眼鏡。你知道以下這些陳述都是真的,那麼眼鏡到底是放在哪裡呢?

(a)    如果我的眼鏡放在餐桌上,那麼我會在吃早餐時看到它。
(b)   
早上,我曾經在客廳或餐廳看報紙。
(c)   
如果我在客廳看報紙,那麼我的眼鏡會放在茶几上。
(d)   
我在吃早餐時沒有看到我的眼鏡。
(e)   
如果昨晚我在床上看書,那麼我的眼鏡會放在床頭櫃上。
(f)    
如果我在餐廳看報紙,那麼我的眼鏡會放在餐桌上。

 

(解答)

 

Previous   Next   Contents